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议政建言>

推进环境整治 建设美丽梅州

关于到南京杭州湖州等地的学习考察报告

更新时间:2017-04-20 作者:梅州政协 点击:6213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和中心镇“六个一”建设等重点工作,3月12日至16日,市政协李忠良、曾祥海副主席率部分市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专程赴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和湖州市安吉县考察学习,深入学习调研了上述地区在美丽乡村建设、城乡环境整治和中心镇建设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考察期间,考察组一行先后参观考察了桐庐荻浦村、环溪村,安吉双一村、余村,高淳区老街、桠溪国际慢城等,并就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等方面开发建设进行了深入广泛交流。这些地区通过环境整治、打造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游、民宿等美丽经济、美丽产业,不断挖掘和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大手笔推进“三农”工作,真正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创新路径,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一是环境优美。所到之处,整洁优美的城乡风貌、错落有致的特色村庄,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入人心。特别是桐庐县提出“全域景区化”理念,将历史人文底蕴、生态经济发展与农村自然田园风光有机融合,“全县是景区、村村是景点、处处是景观”的“山水如画、人间仙境”大景区设想初具规模。

二是生活富美。桐庐: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370.3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0多亿元,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8000元和22000元。安吉: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30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5.68亿元,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1190元和23610元。高淳: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530.5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1.7亿元,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1588元和19469元。

三是社会和美。三个县(区)在开展“改路、改厕、改水、改房、改线和美化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中,既以重拳出击、铁腕整治,又创新思路,充分保障农民正当利益,加强突出问题解决,大力推进农村新社区和无缝化的社保机制建设,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整治过程中零上访、零复议、零诉讼,农村处处和谐。

二、主要做法

(一)发挥区位优势,发展思路清、观念新。不管是在富春江畔的最美桐庐,还是偏居一隅的高淳桠溪小镇,还是联合国人居奖唯一获得县的安吉,都能够坚定不移地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发展理念,从自身实际和优势出发,将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县域发展整体战略有机结合,“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并多措并举,把生态优势转化成新农村建设优势,取得一系列成果。如桐庐的荻浦村把猪舍、牛栏稍加改造变成“猪栏茶吧”“牛栏咖啡”,既是景点,又是产业,帮助村民实现了就地城镇化。如高淳的桠溪小镇,抓住“逆城市化”的机遇,建设了一处只有农家乐没有快餐店,只有鸟语蛙声没有工业噪音的绿色宝库,用纯的“生态之旅”打造了中国第一国际慢城,既盘活了生态资源,又富裕了2万多村民。

(二)实施全域规划,城乡建设层次高、气魄大。在所考察的美丽乡村中,每个地方几乎都能根据山水走势和流向,因地制宜,高低错落,少有联排成栋房屋,使自然景观与村落建设浑然一体,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如桐庐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创新性地编制完成了“风景桐庐”建设总体规划及城市色彩规划、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城市水系景观规划、绿道系统规划等十余项相关子规划,规划实施体现了全县一盘棋、规划一张图、管理一张网。如安吉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专门成立勘察设计师协会强化对环境提升、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等专项设计和评审工作,所有建设项目必须作出与整体相适应、相协调的设计,县域控规覆盖率和土地流转率分别为95%和93%,而且所有乡镇、村都编制了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规划。

(三)突出产业支撑,城乡发展活力足、后劲强。考察的三个县(区)都坚持建设村庄和经营村庄相结合、相促进,把村美与民富有机统一并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始终,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原则和“什么来钱种什么”的思路,推行“一乡一业”工程,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农家乐产业和休闲乡村旅游业,形成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活力,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如桐庐、安吉两地均给农民住房发放农村房屋所有权证,金融机构允许农户用农村房屋所有权证抵押贷款,有效解决农民贷款缺乏抵押难题。特别是桐庐六部门专门为民宿解决办证难问题,统一包干担保,实行年收入36万元以下不收税的政策,让村民增收得益、“放心养鱼”;高淳各级部门对桠溪农家乐开展对口帮扶,每个单位挂钩2—3个农家乐,真正“扶上马送一程”,直到它们正常经营。

(四)狠抓薄弱环节,环境治理力度大、效果明。桐庐、安吉、高淳都非常注重城乡环境治理,铁腕整治环境脏乱差。如桐庐在污水处理方面,首创了分散式厌氧加人工湿地、(太阳能)微动力耗氧加人工湿地的处理模式;在生活垃圾处理上,实行“垃圾不落地”,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村里大街小巷分类摆放垃圾桶,统一配发有编号的垃圾袋(便于倒查监督),引导农户分类倾倒。如安吉坚持先易后难、分步推进,在全县大力推进生态修复保护工程,率先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农药大减量三年行动,大力推进“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环境治理工作。创新推行“中国美丽乡村”物业管理,建立“中国美丽乡村长效物业管理基金”,重点用于村容卫生日常保洁和公共基础设施日常维护。

(五)整合各方资源,投入渠道多、资金大。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从我们考察过程中了解到,每个美丽乡村都建立了多元投入的机制,都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重点投入。桐庐、安吉、高淳都充分发挥财政杠杆的调节和激励作用,对考核验收合格的村根据人口规模大小实行以奖代补。如桐庐、安吉根据考核分值高低划分为精品村、重点村和特色村三个档次,县财政按照上级补助资金额度,对它们给予1:1配套补助,并在原有各部门建设项目资金不变的基础上,县财政安排每村三年不少于100万元的补助资金。同时,还充分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就安吉为例,近6年来共撬动各类金融工商资本投入60亿元以上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桐庐钟山乡子胥村充分发动在外从事快递企业的人员,单2016年就筹了500万元资金,用于困难人群集聚公寓房建设。

三、意见建议

下来,我们要充分借鉴三县(区)的好做法、好经验,认真挖掘梅州的优势资源,重点围绕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大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一)注重因地制宜。

一是要结合梅州实际。要充分学习借鉴桐庐、安吉、高淳等地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的基础上,着力凸显我市的实际,因地制宜,从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融入客家元素等方面入手,转变群众观念,因势引导,因村而异,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根据村容村貌、生态特色、人文元素等不同类别,进行适当分类,每个类别中又错位建设,体现差异化、多元化,做到移步换景、看景辨村,彰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提档升级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二是要结合全域旅游。按照争创“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的目标定位,遵循市场规律,植入旅游概念,积极推进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促进全市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积极引导各地有条件的乡村结合新农村连片示范工程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民宿和农家乐,打造具有历史、地域特点的景观旅游村镇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动农业多产化、农村景区化、农民多业化、资源产品化,拓宽村集体和农民增收渠道。如在全域旅游乡村方面,可重点打造梅县区雁洋镇,充分利用原有的“五村”省级新农村示范片良好基础,借助国家、省级相关扶持政策,结合旅游产业发展,大力推广客家特色农家乐、民宿,形成产、供、销、游、玩、休闲为一体的客家新农村示范片,更好地彰显“叶帅故里·国际慢城·美丽雁洋”;在联片示范方面,可重点打造“南口镇—丙村镇、长潭—三圳—新铺、龙田—合水、仁居—八尺—差干—上举、大麻—万福寺”等,以山水生态为基础,旅游产业为引领,客家文化为特色,山、水、镇、人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示范区。

三是要结合农业供给侧改革。围绕“一区两带六组团”发展战略,结合农业供给侧改革,特别是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要求,持续推进我市农业规模化、园区化、产业化、专业化、网络化发展,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出抓好特色小镇、小微产业园建设,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努力打响梅州“客都美丽产品”品牌,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结合今年农村土地经营承包确权工作,把发展特色产业与土地流转、美丽乡村建设、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推动融合发展。

(二)注重环境治理。

一是要加大整治力度。按照谭君铁书记提出“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环境综合整治要突出‘综合’两字”的要求,以创建生态示范市为目标,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进一步完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清洁乡村工程、乡容镇貌考核体系等工作,经常组织发动广大干部群众按照卫生村、镇的标准要求,对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村庄院落、公路道旁、河流水系等的环境卫生进行彻底整治,确定垃圾集中填埋点,完善污水处理设施,使农村达到绿化、净化、美化的效果。

二是要探索生态保护创新路径。按照“乡村披绿、沿路造绿、庭院添绿”的模式,充分借鉴安吉等地高度重视生态创建工作的经验,注重农村绿化美化工作,把农村垃圾、污水、绿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和农村污水治理,探索生态保护创新路径,切实让农村绿起来、美起来,实现到处有绿,四季长青。

三是要充分发挥村组作用。夯实村组的组织基础,改变乡村建设无人过问、矛盾纠纷化解渠道不畅的状况。同时,要尊重村民意愿,落实村民自治,充分调动农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真正让农民把美丽乡村建设当成自己的事情。

(三)注意可持续建设。

一是要强化部门协调,统筹推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涉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领域,要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突出政府主导,强化部门统筹协调和过程监管,避免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或“相互推诿”,形成“渠道不乱”“各负其责”,严格考核奖惩,加大奖励和通报力度,推进环境治理的制度化、常态化。

二是要结合农村综合改革。立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建立系统的美丽乡村创建体系,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丰富美丽乡村内涵,把“三农”各项工作有机融入美丽乡村创建内容,结合土地确权等重点工作,积极引导各地有效开展土地流转,整合土地资源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富农强市模式。

三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有效激发创建美丽乡村的内生动力,营造“全域治理、全民参与、全力创新”氛围,破解建设的“重建轻管”问题,变“要我建”为“我要建”,真正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性。如教育部门可充分发挥学生联系家长的优势,向家长发放公开信,组织“小手牵大手”活动;妇联、共青团、老年协会等群团组织可组织开展清洁户评比活动;村组可将环境卫生作为“村规民约”的完善内容,多层次、多形式带动和规范群众开展保洁,“一户带一组、一组带一村、一村带一镇、一镇带一片”,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卫生意识,强化卫生自觉行为。

(四)注重资金投入。农村环境的整治,需要真金白银,资金问题是回避不了的现实。

一是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充分利用原中央苏区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两大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在农林水、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更多政策和资金扶持,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建设力度。

二是要加大财政支出。转变观念,充分发挥财政杠杆的调节和激励作用,在切实加大市、县两级财政投入的同时,变之前的政府“大包大揽”为“以奖代补”,转变资金投入方式,并制定验收标准,采取建设完工验收合格后以奖代补拨付的形式,确保创建实效。

三是要积极筹集社会资本。进一步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创建稳定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投入机制,可借鉴安吉成立“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总公司”的成功经验,设立专门金融机构,搭建美丽乡村建设投融资平台,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破解建设资金难题。

(五)注重细节、特色。

一是要彰显梅州特色。我们要充分借鉴桐庐和安吉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并体现多元移民文化特征的做法,充分尊重每个乡村的地理特征等实际情况,因村制宜,区别对待,继续挖掘、策划、包装和彰显客家文化特色,打造形成一批建筑风格迥异、环境优美、乡土氛围浓郁具有梅州特色的特色村。

二是要从细节入手。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过程中要更加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充分利用现有的“绿水青山”自然优势,从细节入手,合理布局,充分考虑人口变动、产业发展等因素,预留建设发展空间。既要考虑当前农民生产生活所需,又要考虑农村人口、环境的综合承载能力;既要考虑农村水、电、路、气、厕、卫等设施综合配套,又要重点突出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较大公共设施项目的有序、有效安排。

三是要充分尊重当地群众意愿。把“丽乡村建设和创建新型农村示范社区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杜绝填塘砍林、大拆大建和只见新房、不见新村,有步骤地推进合村并点,集中连片建设一批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新型农村示范社区,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和中心镇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