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议政建言>

规划引领 突出特色 建设美丽乡村

关于到福建南平宁德福清永春的学习考察报告

更新时间:2017-04-20 作者:梅州政协 点击:6031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和中心镇“六个一”建设等重点工作,根据2017年市政协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市政协副主席叶解春、周秋明率领调研组,于3月27日至31日先后深入南平市、宁德市、福清市、泉州市永春县等地进行学习调研,学习借鉴当地在美丽乡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中的成功经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地成效做法

近年来,福建省按照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计划,每年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不断形成串点连线成片规模效应,带动乡村农业和旅游业发展,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2012年以来,各地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成功经验。

(一)注重科学规划先行,合理建设不浪费。各地注重规划先行,统筹考虑村庄地理位置、自然生态、产业发展、民俗文化、基础设施、公共配套等要素,调整优化中心村布局,重点做好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配套设施及公共服务规划、村庄(社区)管理规划。比如福清市霞满村深入推进示范村创建工作,坚持拆、改、建相结合,优先将拆后腾出的土地利用于惠民利民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将可作为公共配套设施的拆后土地,进行合理改造利用,用于建设公共设施,建造停车场、休闲场所等,使拆后腾出的土地不闲置、不荒废。2016年霞满村被评为福清市“无违建”模范村,并获奖金10万元,为美丽乡村建设“创收”,同时,今年还在示范村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建设,向精品村目标迈进。

(二)注重整治环境卫生,绿色与发展并重。加强环境整治与旅游开发打造并举,连线成片打造美丽乡村景观带,努力营造人居环境,促进城乡休闲健身观光旅游发展。如泉州市永春县以实施桃溪流域综合治理为中心,以水求变,大做“水文章”,着力从水环境污染、水利设施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城镇建设、环境卫生整治方面加大投资力度,通过“治污、绿化、美化”,实现“水清、堤固、园靓、路畅、岸绿、房美”,从治水角度切入,整体提升永春生态水平,改善环境质量,拓展发展空间。

(三)注重突显村镇特色,扬长避短显优势。各创建村立足条件优势、资源秉赋,保护好乡村原始风貌、村庄原有形态,挖掘文化内涵和生态特点,走差异化、特色化路子,形成不同类型的特色示范点。如南平市建阳区潭城街道溪源村以“为民果蔬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建立了100多亩标准化果蔬大棚,发展特色农产品,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幅提高亩产效益。该村还依托当地自然和人文优势,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对接建阳城市休闲绿道网络系统,与考亭休闲绿道相连,将松树林、荷花塘、鲤鱼溪、向日葵园及吕氏宗祠、探花亭、古民居等自然人文景观串联起来,同时,鼓励农户建设小型农家乐,做出具有特色的乡村饮食吸引游客。

(四)注重构建产业链条,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些村庄产业发展意识强,依托资源优势,挖掘村庄的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加快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如宁德市以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蕉城霍童溪流域、福安白云山旅游景区沿路、武陵溪沿线、福鼎、霞浦沿海村庄都成了乡村旅游的热门地。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景观带基础上制定美丽乡村一日游旅游规划、加快乡村旅游交通建设、改善乡村旅游环境、建设水、电、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强化美丽乡村一日游旅游宣传促销,带动美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亮丽点。

二、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逐渐推开,不少村庄发生可喜变化。但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尚处推进阶段,与上级要求、与临近地级市相比有差距,面临较大挑战。

1、乡村特色不突显。目前,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水平不高,相当多村庄规划可操作性不强,与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不相适宜。一些村规划雷同或者太抽象,一些村庄在自然风光、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上挖掘不够。有的基础设施薄弱,有的则脱离农村实际,城市化明显。

2、环境整治待加强。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多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主,但乡间卫生条件仍有上升空间,脏乱差问题尚未全面解决。违建问题依然存在,农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未有效处理现象比较普遍。重建设轻管理,整治后回潮现象仍然存在。

3、与产业发展联动不足。产业发展规模小,主导产业不明显,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品牌少,带动能力较弱,缺乏持续动力,规模效益不明显;有些村想借助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愿望好,但自身条件限制,土地流转缓慢,人才、资金缺乏,即使加入旅游元素也难有作为。

三、对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富民产业、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依托现有田园风光,依势因地规划建设。

(一)强化规划引领,突出本土特色。以规划为引领,突出特色,突出重点,有序推进。一是注重规划实用性。制定规划以前,要深入实地摸实情寻故事,要尊重村民意愿,要方便生产生活,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社会发展规划、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规划相衔接,按照古朴、实用、和谐、绿色、环保原则,把空间布局、建筑形式、田园风光和自然景观融合,既保留自然风貌,又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二是注重文化传承。依托我市丰富的中西文化、客家文化、客潮文化资源,合理定位村庄特色,在保留村落原始风貌、保护山水田林、延续乡村野趣上下功夫,挖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产,结合现代元素,比如设计客家吉祥物,编写客家歌曲、漫画故事等,通过互联网方式进行宣传,吸引年轻一代群体的关注。三是强化项目带动作用。通过规划生成项目,分期分批、分门别类地筛选好项目,争取上级的立项支持。可以结合生态农业开发、精准扶贫、水利建设、环保投入、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等,做好做足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文章。

(二)强化环境整治,加强基础配套。从我市村级实际出发,在继续完善农村水电路通讯设施的同时,大力实施宜居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是完善农村生活环境。引导农民开展环境整治,积极动员村民每户每年缴一定费用用于村庄保洁,努力实现每个村有稳定的保洁队伍、完备的处理设施、长效的资金保障、完善的责任监管机制目标。二是围绕水资源综合施策。梅州水资源十分丰富,很多村镇靠近江河湖塘,可以水求变,围绕着水流域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整体规划。三是注重生态环境整治。重点解决好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同时,综合考虑人口数量、供水规模和建成区分散与否,合理选择处理工艺、处理规模及排放标准和排放路线,合理建设布局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四是注重规范村民建房。划定农村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加强旧房、裸房整治。统筹规划建设群众集体活动广场、凉晒场、公厕,整治河道、沟渠,加强防灾避灾场所、防洪和消防设施建设。

(三)强化产业支撑,推动村强民富。产业支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命线,只有产业兴、百姓福,美丽乡村建设才有生命力、才可持续。一是发展高效农业。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支持家庭农场、林下经济、花卉苗木基地、休闲农业等产业,鼓励农民就地就业创业、转产转型,推动农业产业向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发展。二是开发乡村旅游。要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将传统农村观光产品转变为农事体验、民俗风情、特色民宿、养老养生等新型旅游业态,吸引城里人到乡村游乐购,增加旅游收入。三是发展集体经济。鼓励外出乡贤回乡投资兴业,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产业,通过整合资源、整理资产、转化资本,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强农业竞争力,增加村财收入。

(四)选好配强村干部,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如何,很关键的是要选好村干部。从我们考察的几个示范村来看,村书记或村主任不仅年轻,沟通协调能力强,而且都是本地致富能人,他们不图利,只求为家乡建设有所作为,成就荣誉感很强。在他们这些“土专家”的带动下,各村的致富项目不断增多,美丽乡村建设已走上轨道,当地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建议在“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中,深入调查发掘,做好思想动员工作,把有能力、有善心、公道正派的中青年人,特别是本村的致富能人,推上村“两委”班子,尤其是村委“一把手”,确保更好地发挥村干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双带”作用。

(五)强化机制保障,鼓励全民参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有效的机制是保障。一是完善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支持,对纳入美丽乡村年度创建计划的村庄和景观带,按照创建等次、成效、人口规模实行一定标准奖励。同时,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村民乡贤参与,并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导企业、社会资金投入,逐步建立政府、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建立污水、垃圾、绿化、护栏、供水等公共设施长效管护制度,大力遏制违建乱建现象,齐抓共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是完善督查考评机制。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任务和绩效考评内容,严格实行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通过采取“月通报、季考评”等方式强化督查,强化动态管理,扎扎实实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同时,通过宣传教育和“村规民约”引导农民群众,通过自我教育转变传统观念,提高文明素养,养成良好习惯,自觉投入、自觉管理,最终自己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