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梅州进士的历史面纱
旧时,人们常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形容人生两大快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男性读书人缺乏挑选婚姻对象的自主权,但通过自身努力考取科举功名,却能展现改变人生命运的主观能动性。
梅州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之乡,入清以后,科举成就更与珠三角的南海、番禺鼎足抗衡。近日,梅州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出版了《梅州进士录》一书,以详实的史料展现唐宋至明清千年间我市涌现的进士,描绘他们的生平、事功,揭开梅州进士的历史面纱,为人们了解客家人崇文重教之风提供一个窗口。
梅州进士知多少
梅州历史上产生了多少进士?《进士录》通过搜集提供了这样的数据:各类进士283名,其中会试殿试产生的正榜进士247名(含寄籍进士8名),钦赐进士15名,明通进士21名。
科举时代到了清代,进士始有文、武进士之分,因此梅州产生的文进士至少191名,远比武进士的人数多。
人数众多的梅州进士中,含金量最高的当然是正榜进士,特 别是学术界公 认的通过会试、殿试中式的文进士。明清两代,这类进士基本列入进士题名碑和大小金榜公诸于世,只有个别通过会试的贡士因故没有参加殿试例外。像梅江区西阳镇的明代进士张文宝,就因参加会试中式后,患了重病无法参加殿试随即逝世,成为一位非常悲催的人物。大埔县举人杨中龙在乾隆六十年参加会试考取贡士,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参加当年的殿试,不过他还是在次年的恩科考试中,得以参加殿试,成绩获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30名。
这次统计的梅州进士含寄籍进士和祖籍梅州的进士。寄籍进士分为两类,一是因本地学额限制,而采取寄籍方式在外地开始科举之路,在嘉应州建制前较为典型;二是追随在外地为官的长辈读书,而采取寄籍办法的。那些祖籍梅州的进士,多因祖上投身清初垦殖台湾、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行动,以祖籍程乡、镇平、平远居多。著名者如丘逢甲是以台湾籍考中进士的客家人;如四川中江进士刘体仁、郫县进士吴湘,则是祖籍平远的客家人。
梅州进士的分布
梅州有六县一市一区,《梅州进士录》把梅县和梅江区进士合在一起介绍,根据是两地历史上一直是程乡、嘉应直隶州的一部分,进士的籍贯有时难分彼此。另设兴宁、平远、蕉岭、大埔、丰顺、五华六个章节,清晰地列出梅州进士的地域分布情况。
在不计明通进士和钦赐进士的前提下,位列前三名的是:梅县、梅江区有进士113名,其中文进士91人;大埔县有进士47名,全部为文进士;兴宁有进士31名,其中文进士20人。
梅州的文进士没有产生状元,名次最高者为获得殿试第四名(传胪)的李仲昭,来自于今天的梅江区攀桂坊(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兴宁罗孟郊获得的北宋探花当时并非代表第三名)。而武进士群体则产生了一位状元,是来自五华县华城镇的李威光,五华也是各县(市、区)中,唯一武进士人数多于文进士的县,分别是14人vs10人。另外五华还出了一位武榜眼。由此可见五华当地尚武有深厚传统。
明清进士中还有一群获得殊荣的士人,即为翰林,进入翰林院的人日后任职中央政府的机率较高。期间梅州产生了30位翰林,分别为梅县、梅江区17人,大埔县12人,丰顺县1人,著名的有李象元公孙三翰院和杨黼时兄弟三翰林。此外,地方志书或族谱记载了一些钦赐翰林待诏、检讨的乡贤,但进士题名碑和金榜均未记录这些人,他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翰林。
梅州进士的事功
梅州的进士对于推动国家的进步、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都作出相当的贡献。但人生的态度和际遇各有不同,留下的历史影响也有高低之别,这里兹列其中一些事功突出的进士。
历史上声名显赫的梅州进士首推宋湘和丘逢甲两人。前者擅长书法、诗歌创作,是清代的大诗人和书法家,还以廉洁闻名后世。丘逢甲则是抗日保台志士,也是清末著名诗人,晚年热心新式教育,支持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
在政事和文艺领域成就卓著的有,翰林出身的清政府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经学大师、诗人李黼平,诗书画三绝的王利亨,书法家黄基、钟孟鸿、黄仲容等人。
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展现知识分子气节的有,力主抗金的罗孟郊,抗元英雄蔡蒙吉,剃发出家的罗万杰等人。
此外更多的进士把一生的精力花在教书育人和抢救桑梓文献上,如李士淳参与编纂《程乡县志》、《阴那山志》,叶承立参与编纂《乾隆嘉应州志》,温仲和领衔编纂《光绪嘉应州志》等。(刘奕宏)